《乡土中国》——一本让你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好书

2023-08-27 21:29:54 来源:哔哩哔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特点和规律,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乡土中国》这本书。这本书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他结合自己在瑶山、江村、云南三村等地的田野调查,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这本书不仅有严谨的史实和逻辑,还有生动的故事和情节,让你感受到中国基层社会的魅力和复杂性。

这本书共分为14篇文章,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这里,我就挑选其中几篇文章,来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想。

第一篇文章《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论,作者在这里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我认为,《乡土本色》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作者用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概念概括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本质特征,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中国社会的新视角。

第四篇文章《差序格局》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作者认为,在西洋社会中有如捆柴般团体性格局,在中国则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圈子中心,被圈子波纹所推及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

我觉得,《差序格局》这一章揭示了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和模式。作者用一个形象而精确的比喻说明了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以及这种个性所造就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既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又有利于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这也是中国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八篇文章《礼治秩序》讨论了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

我感受到,《礼治秩序》这一章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中道德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作者用一个清晰而深刻的概念阐述了中国人对于“礼”的理解和实践,以及“礼”与“法”的区别和联系。作者指出,“礼”是一种基于情感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它比“法”更能够适应乡土社会的特点和需要。这也是中国基层社会能够保持一种有机和协调的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乡土中国》是一本让你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还让我们思考了中国基层社会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意义。这本书用事实说话,用故事感染,用逻辑说服,用情感打动。它是一本既有知识又有趣味的书,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书,是一本既有历史又有人文的书。

标签:

上一篇:公募代销三巨头业绩揭晓 一升两降“销冠”要易主?
下一篇:最后一页